“太规矩了有点没意思,我想听点劲爆的边角料啊。”
“这不是娱乐圈新闻,谢谢。”
“我敢说那几个外国记者问的问题都不怀好意,幸好季知行应对得还不错。”
“劲爆的来了,原来竟然还被退过稿啊,哪家期刊那么有眼无珠”
“我们群里都在讨论,大家都猜是数学新进展,不然没道理三缺一。”
“从“缺乏新颖性”
这个评价可以出,数学新进展的编辑可能根本没论文就拒稿了,季知行当初大概是遇到学术歧视了。”
“靠我还以为搞学术多纯粹的事啊,竟然也有歧视”
华夏14亿人口,搞科研写论文的毕竟还是少数,“学术歧视”
这个概念从此才真正进入大众视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在科研群体中,是否遭遇学术歧视往往很难界定。
因为审稿权完全掌握在编辑手中,而绝大部分投稿者都没有机会去询问编辑的评价标准。
论文被拒稿究竟是因为确实没有足够的价值,还是因为学术歧视等间接因素,作为投稿人有时候难以分清。
不过,季知行的论文完全不存在“没有价值”
一说,所以因学术歧视被拒稿的可能性简直约等于90。
另外10的可能就是编辑的学术水平实在太低了,以至于理解不了那篇论文的逻辑思路。
但顶刊的编辑并不是一般二般的人能做的,门槛相当之高,所以这10的可能性还得打个骨折。
经过一场轰轰烈烈的讨论,数学新进展在华夏的声名每况愈下,普罗大众对这本期刊的印象跌到谷底,而科研群体也开始有意避开这本期刊。
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心血以荒谬的理由被否定。
而且,没了张屠夫,也不意味着就得吃带毛猪了。
避开数学新进展,不还有三家顶刊呢嘛。
同时,也有很多人意识到建立学术期刊体系的重要性,纷纷将视线投向华夏科学。
虽然如今华夏科学的影响因子不高,但仍然有一些纯粹而热忱的科研工作者愿意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记者会之后紧接着就是国际数学家大会。
国际数学家大会是数学界水平最高的全球性学术会议,四年举行一次。
首届大会于1897年在瑞士举行,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今年7月,第29届大会才刚开完,原本第30届大会应该于四年后才会举行。
但由于季知行破解ns方程的壮举,主办方国际数学联合会在无数数学家的提议与催促下决定破例增开一次数学大会。
以往的每一届大会都会邀请一批杰出的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邀请报告主要分为1小时的大会报告和45分钟的分组报告两种。
另外,出席大会的数学家可以申请在分组会上作10分钟的学术报告,分组报告的组别所覆盖的数学分支有代数学、数学物理、数论、偏微分方程等20组。
但是,这次破例增开的第30届数学家大会只邀请了季知行一个人来做大会报告。
一是这回的大会本就是因季知行所破解的ns方程而增开的。
二是半年前的那次大会才刚收割了一波数学家们四年来的成果,区区半年的时间并不足以让数学家们有新的突破。
因此,本次大会,国际数学联合会仅向季知行一个人发出了报告邀请。
并且,尚还未有别的数学家申请作分组学术报告。
在得知这点后,季知行既觉得荣幸,又觉得紧张加倍。
受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报告,对于数学家来说是非常高的学术荣誉。
历届大会,来自华夏的1小时报告人仅有一位,而45分钟报告人也仅有13位。
而这回,国际数学联合会并没有限制他的报告时间,这一点更让季知行觉得压力山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