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而受之,知不可恃,徐收之而不为之动。
晋文之于卫,请盟不许,不恤褊心之讥,而持之益坚,此志焉耳。
奉王臣,合天下,以敷心肾肠于不可恃之羸者,相与为偷,以待壬夫之死而后戒,何戒之晚也。
若夫楚之有可乘矣,上不难以请王命,致王臣,下不难以尽合山东之侯氏,投间而起,大举以向申息之北门,亦奚求而不得?而屈一郑君,致一陈大夫,即若定天下于几席之上,沾沾然两旬之内,再勤鸡狗马之血,指天画地,而谋保此一日,是陈、郑之以救亡而取亡者,晋乃欲用之以伯,是可不为之大哀邪!
齐桓之用江、黄以成伯,而即以毁伯,固不如晋文之独用齐、秦也。
江、黄无恃力,而陈、郑抑无恃心。
亡之徒者,恃我以为心,未闻我之以彼为心也。
晋厉公再振之业,衰之悼,丧于平,绝于昭,无他,不择而已矣。
己未盟于鸡泽,戊寅及陈袁侨盟,庸主具臣之偷心,《春秋》传之矣。
五
孟子曰“以小事大,畏天者也。”
“畏天者,保其国。”
通其义者,非谓事大之即为畏也,惟畏而后可事大以保国也。
故大功有所居,大名有所当,大事有所任,大机有所秉。
秉大机,任大事,当大名,居大功,吉之所生,凶之所伏。
凡若此者,非国小人微可乘间以揽之己,其亦明矣。
晋之欲合吴也,盟于蒲以俟,而吴不应;会于鸡泽,专使以迎吴,而吴不赴。
蕞尔之鄫,介鲁以通吴于晋,而吴远去其国,以受盟于戚,何鄫之无忌也?
鄫者,吴之北道,鲁之南鄙,莒之西徼也。
鄫南得吴,北得鲁,以邀功于晋,鄫乃无莒。
鄫南得吴,西邀事于晋,灭于莒而不亡,灭鄫而鄫复见,犹陈、蔡之灭于楚而又复也。
《公》《谷》说不足信。
鄫乃无鲁。
无莒无鲁,鄫不复有畏威之心矣。
会戚之明年,剥丧于莒,不三十年而并入于鲁。
任天下之枢,系一时之望,嫉于人,而居之已盈,远怙而近不恤,不亡何待焉?
夫弗畏而以正,犹莫之保,江、黄是也。
况鄫之通吴,通非所通,以肇中原之乱者哉!
《小宛》之诗曰“哀我填寡,宜岸宜狱。
握粟出卜,自何能谷!”
畏者,畏其不谷也。
巫之如晋,与叔豹齿;戚之会,与吴人齿。
无所往而不自谓谷,无所往而不得亡也。
六
圣人之言,与天同化。
天化之缊,中也。
中者,不偏不倚而藏诸用者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