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有道理!”
“太对了,我怎么没想到呢。”
……
男子:“……?”
模拟考场
相较于d考场的反复震惊,c考场平静之下又暗流涌动,所有人都在埋头苦干。
这次c考场的人基本上都是上回考道德与法治的那批,大家对同考场的人是什么水平都有了了解。
也正是因为了解,所以才更加慎重对待这次考试。
不慎重不行啊,同考场的都是李斯、萧何、张良、诸葛亮、房玄龄、杜如晦……这种级别,这也就罢了,还有司马迁、司马光这些史学大家,稍微考差点就只能去倒数了。
虽然没这些人考得好不冤枉,但……谁会乐意承认自己不如人呢。
尤其天幕还是古今未所有人都能看得到,不仅在当朝丢人,还要在未来丢人。
他们不想丢人,只能努力写写写,争取多考几分,成绩能靠前一点。
呜呜,又是想去f考场的一次考试。
卷王们也没有轻松到哪里去,卷王一号诸葛亮写完后,不放心又多写了一种答案。
他也摸不准题目的材料到底想表达什么,依他所看,材料一中的杜甫诗写的应该是忆往昔盛世,借以表达对当下的不满;
周匡物的《及第迟》想表达的应该是科举考试的残酷,数人科举,却只有三十三人名字香。
王建的《凉州行》写的是蕃人学习汉人习俗……
八竿子打不着,却要问反应了大唐时期的社会现象。
还有材料二,6游的《示儿》之前语文考试中就有出现过,很明显就是表达诗人一生心愿无法实现,
只能带着满腔的悲慨和遗憾离世,死之前仍旧念着收复故土完成统一。
这个他深有同感,非常能理解。
至于王安石的《元日》就和6游的《示儿》、方间的《忆我二各三十韵》就格格不入了,元日写的是盛世,后面的两可都是写山河破碎,怀念故土。
和材料一的三诗一样,也问大宋时期的社会现象。
他已经写了两种答案了,感觉都不大对。
难道还要再写第三种吗?
快没位置了,诸葛微微蹙眉。
靠后排的苏轼一边拿着笔,一边皱眉,他其实挺喜欢f考场的,怎么这回不在f考场了呢。
c考场太卷了。
他的左边是王安石,右边是弟弟苏辙,两个人考试过程中几乎没有抬过头。
偶尔抬一次头被他看见,他好心打招呼,王安石还对他皱眉,弟弟也是一脸催促他答题。
苏轼:“……”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