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魏晋时期非常盛行的举荐风气便能看出,个人名声于这个时代有着相当的重要意义。
胡潶麾下没有懂水利的人,但仍然还是将唯一有经验的李文录举荐到校尉府,不单单是因为惜才,更是因为“举荐”
本身就是一种“慧眼”
的表现。
换言之,胡潶举荐了李文录,也反过来印证了他本人是一名有智慧、有风度的上官。
一如李文录愿意举荐周坦,异曲同工。
与举荐相反的,那就是被主事官苛责批评,尽管发生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只要不干出什么大逆不道之事,哪怕碌碌无为,最多也会得一个中庸的点评。
毕竟麾下无能,也会反衬主事官用人不当。
如若真的遭到主事官不认可,每年中正评选时,必会流入下品,再想翻身,那得是逆天奇才。
周坦迅速做出决心,李文录这等庸才都能在度支衙混得风生水起,凭什么自己不能?当即,他郑重向胡潶作揖,正声道:“都尉知遇之恩,小人必当奋命相报。
请容小人即刻先去查勘一番坝体,随后尽快拟定修补之策。”
胡潶见周坦如此有底气,甚是欢喜,连忙说道:“不急不急,周坦你刚从寿春一路赶来,尚未休息,不如先用了午食再去。”
周坦谢道:“多谢都尉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不敢多耽搁。
都尉若不嫌弃小人粗鄙,可否让小人带一份干粮,小人途中对付一下就好。”
坦然吃下领导的大饼、虚张声势表决心的功夫,周坦可是相当有经验。
能不能做好一件事是其次,但无论结局如何,也一定要把积极做事的态度表现出来。
胡潶感叹道:“好,大好。
来人,为周坦备好干粮。
序之,你带两人,与周坦同去。”
旁侧的另外一名功曹立刻上前领命。
胡潶为周坦准备的干粮,是用竹筒装盛的熟制黍米,黍米粘度高,做成行军干粮吃起来的口感很像未煮熟的粽子。
里面佐以了细盐,倒是咸香适口。
这可不是普通士兵能吃到的干粮,显然是都尉胡潶自用的干粮。
竹筒两头打有绳结,出行时可以背负在身后。
出了营帐,领了坐骑,周坦与另外一名功曹,外加两名吏掾骑马出了坝营。
序之向周坦做了自我介绍,他名叫徐罕,字序之,在度支衙负责田兵户政、农作种料、屯营拔动划归之事。
他年逾三十,在胡潶麾下任职也有八年之久了。
做为度支衙老人,他原本对于从田兵出身的吏掾多有偏见介怀,不过,若是以举荐之名得以荣升,那自是另当别论。
受举荐之士,不仅其本人一定有才名真学,同时还受荫了举荐之人身份背景的关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