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接过我手里的折子,仔细地看。
这些日子,我们的关系已经改善了许多。
大概是我心里的结已经打开的缘故。
但我们之间的从前,依然是避而不谈的话题。
与其说我害怕面对这段从前,不如说我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前二十年疯狂而又无悔的爱恋。
更何况,我现在又有了阿离。
“这六个人中,工部的常流,礼部的陈善平,刑部的龚林长这三个人我素有耳闻,德行功绩,均优人一等。
豫州城知州吕智月和台州知州范玉,从考授结果来看的确不错,但毕竟不在都城,难以考量。
清歌不如指派一位巡按使,秘密出使到两地,实地考评。”
“嗯,这样一来,也可避免偏颇。”
我点头赞同。
“至于幽州的干旱,清歌怎么想?”
“幽州城每年这个时候必逢旱季。
赋税下调,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我想,一方面,要开凿水道,从旁边的渝州引水;另一方面,鼓励当地的民众多种玉米、薯类和豆类这些耐旱的作物。”
“清歌说的不错,”
他的目光有赞赏之意。
“我听说幽州城盛产丝绸。
可以鼓励当地的人们多多养蚕缫丝,并降低丝绸买卖的赋税。
如此,也可以减少人们的负担。”
“至于蕲州边城的骚动,”
他想了想。
“我听闻韩将军手下有一名赵姓副将。
为人刚直不阿,勇猛善战且素有奇谋。”
“我也听说过。
好像是叫赵云止。”
我拿起笔来,在折子上写了几句。
“就这么办。”
批完所有的奏折,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
“远哥哥,还好有你在。”
我感激地望着他。
“我现在终于明白母皇的意思了。”
“陛下?”
他有些疑惑。
“什么意思?”
“母皇说,她本来是打算留你做帝后的。”
我垂下眼,看着桌子上的一堆折子。
“若皇姐有了你,便不会那么辛苦了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