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书库

第43章(第3页)

晚上,外头忽然就传来一阵子小孩的欢叫声,来电了!

刚子几步跑进屋去,拽住那根绳子一拉,屋子里一下就大亮了,照的跟白天一样。

“真亮,这下子能看清书上的小字了。”

二丫瞅着灯泡说。

作者有话要说:听老妈讲,村里刚刚通电那会子,谁家装了点灯,是一件十分有面子的事情。

写着写着,就有点“往事不堪回首”

的感慨了。

☆、第30章老不尊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农村的中小学生不光放寒暑假,还会放麦假和秋忙假,麦假一般也就七八天,秋忙假多一些,能放十多天。

这样安排,一方面,有点让学生去参加社会生活实践的意思,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帮助父母农忙。

要知道,农村但凡稍大一点的孩子,没有吃闲饭的,像山子、二丫这样,都顶上大人使唤了,即使六七岁的孩子,也会在农忙时帮着家里看场晒庄稼,或者看顾更小的孩子。

秋忙假是有任务的,这个任务就是勤工俭学,说穿了就是要给学校交花生,有的地方学校里不光交花生,还要交地瓜干的。

交花生的斤数各年级有所不同,低年级少一些,高年级要多一些。

今年秋收,刚子要交的花生是五斤,二丫、山子更多。

山子跟二丫都跟着冯玉姜在收花生,刚子到底还小,正经干农活还不行,冯玉姜便给了刚子一个任务:除了打打勤咧,他要自己去耧到这五斤花生。

耧花生,这是那时候农村孩子都干过的事。

一手钊子,一手篮子,到那些已经收完了花生的茬地里去复收。

钊子是一种刨土的三齿小耙子,方便把泥土散散地划拉开。

茬地里总会余留一些落在泥土里的花生,用钊子耧土翻找,时不时能耧到一个,一天下来,一个勤快的孩子差不多能耧斤把二斤的鲜花生。

娘仨在前头收花生,刚子就跟在后头耧花生,刚子人虽小,却也不住闲,蛮肯干的。

收花生的活儿不像割麦子那么累,这时节天气已经凉爽起来,不像麦口那么热,花生也不像麦子那么刺挠,但长时间地弯着腰薅花生,也很不容易。

一天到晚,浑身酸痛僵硬,胳膊抬不动,腰也直不起来了。

两亩半花生,冯玉姜这娘仨也没愁着干,很快就收回了家里。

花生收到家,还要把花生果从秧子上摘下来,再晒干。

为了省功夫,冯玉姜午饭就在地头支起了小铁锅,花生地里很多的落叶,不愁没草烧,娘仨煮花生,煮嫩棒子,扒地瓜煮,捎带点煎饼咸菜,就在田边地头开了伙。

鲜花生煮熟了好吃的很,然而花生费工夫,产量还低,价格就特别的贵,那时候一般庄户人是舍不得自己吃的。

冯玉姜不这样想,地里产的东西,自家孩子再舍不得给吃,那也太不值过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