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在龙德宫中,除了炼丹、绘画、观星等,就是和宫中的妃嫔滚床单。
问题是一年年过去,赵佶的年纪越来越大了,服用了丹药后身体也虚了很多。
现如今,他渐渐有心无力。
即便是有丁点的状态,也是快进快出,所以在女色上的需求大大的减少。
出海游玩。
这倒是极好的。
赵佶越想越是振奋,笑道:“皇帝,你的话当真?”
赵桓说道:“父皇放心,儿臣说到做到。
对儿臣来说,出海看一看,不管国内的事情,才是我最大的乐趣。”
赵佶点头道:“那就这么定了。”
“好!”
赵桓笑着点头。
父子二人达成了约定,赵佶也就老老实实的待在龙德宫,没有再外出了。
对他来说,出海成了新的期盼。
期盼着未来更好。
期盼着将来有好日子。
赵桓也回到了日常的生活,看看赵谌批阅的奏折,没事儿带着皇后出宫微服私访,或者是去山林打猎,日子轻松却惬意。
有了太子分担,一切轻松了起来。
太子监国的第二年,赵构在倭国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借助震天雷的存在扫平了倭国反对的势力,彻底成为倭国的王。
赵构成为倭王,带着倭国的文武百官入大宋,拜祭大宋宗庙,正式成为大宋的藩属之一。
太子监国的第三年,赵楷在麻逸国也正式建国,也带着麾下的文武百官回朝,正式拜祭大宋的祖宗。
有了赵构和赵楷的事情,大宋的宗室更是进一步出海争夺地盘。
皇帝鼓励,给予支持,宗室自然愿意拼一把。
赵谌监国的这三年,对外开海成绩斐然,出海的商船越来越多。
到如今,出海收取的赋税越来越多,已经是朝廷的赋税支柱之一。
对内的治理,赵谌并没有大刀阔斧,依旧是春风化雨的治理。
唯有一点,大力提拔御史台的官员,加大了对贪官污吏的处置。
朝廷一些冗官,也在一点点裁撤。
实际上,倭国和麻逸国成了大宋的藩属,加上金国、西夏和大理的治理,各方面都需要大量官员,抽调了无数的官员出去,减少了官员的冗官数量。
赵谌的压力是逐渐减小的。
恰是如此,没用的官职空出来就裁撤,减少编制,更减少一些没用的职务。
全方位的休养生息和治理下,大宋目前蒸蒸日上,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
赵谌身边的太子洗马胡铨,已经兼任了尚书右丞,成为了副相。
再进一步,就能政事堂拜相。
这是赵谌权势增大的迹象。
实际上,到了赵谌监国的第三年,赵桓已经没有再处理政务,几乎全部放手。
朝廷政务,都是赵谌在处理。
也就是这一年,杨时上书请求致仕,希望告老还乡,赵桓却拒绝了,因为他禅位的时间也快了,暂时留下了杨时在朝廷中。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