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初定匈奴策略
在长安那热闹得像个大集市的未央宫里,朝议大殿正进行着一场“激烈交锋”
,说是朝议,倒不如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辩论赛”
。
汉武帝刘彻端坐在那高大威风的龙椅上,眼神犀利得像装了gps,扫视着下面的群臣,那气场,就像王者在巡视自己的领地。
“咱今天必须好好唠唠匈奴这档子事儿。
这些年,匈奴跟那打不死的小强似的,三天两头来咱们边境搞破坏,烧杀抢掠,百姓们都被折腾得够呛,我这暴脾气,实在是忍不了啦!”
汉武帝这一嗓子喊出去,整个大殿都回荡着他的声音,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霸气,仿佛在说“这事儿今天必须有个了结”
。
汉武帝话音刚落,御史大夫韩安国就像个抢答高手一样,“嗖”
地站了出来。
他先是清了清嗓子,那声音就跟老旧的风箱似的,“吭哧吭哧”
的。
然后不紧不慢地说道:“陛下呀,依我看呐,匈奴就是一群在草原上到处乱窜的游牧民族,他们住的地方就跟那移动城堡似的,没个固定地儿,就知道跟着水草跑。
他们的骑兵那机动性,简直绝了,就像开了涡轮增压一样。
咱们要是主动出击,跑到那茫茫大漠里去,粮草运输可就是个大难题,搞不好还得迷路,到时候就像掉进狼窝的小绵羊,被匈奴拿捏得死死的。
所以啊,我觉得还是继续搞和亲这一套,送点金银财宝、美女绸缎过去,先把边境这不安分的火苗给压一压。”
韩安国一边说,一边摇头晃脑,那得意劲儿,就好像他已经把匈奴问题完美解决了,自己是个拯救世界的大英雄。
汉武帝听了,眉头瞬间皱成了个“川”
字,心里正琢磨着怎么回应呢,年轻气盛的大行令王恢就像个被点燃的炮仗,“噌”
地跳了出来,扯着嗓子大声反驳道:“韩大人,您这说的什么话呀!
和亲?这些年咱们和亲的次数还少吗?每次都跟打叫花子似的,送了那么多好东西过去,结果呢?匈奴消停过一天吗?前脚收了咱们的好处,后脚就又来边境撒野。
咱们大汉可是堂堂天朝上国,可不是任人欺负的软柿子,就这么一直忍气吞声,以后还怎么在江湖上混?依我看,必须主动出击,给匈奴一点颜色瞧瞧,让他们知道咱们大汉的厉害!”
王恢说得满脸通红,脖子上的青筋都暴了起来,就像一只斗志昂扬的斗鸡,仿佛下一秒就要冲出去和匈奴干一架。
韩安国一听,那脸瞬间就拉了下来,跟谁欠了他几百万似的。
他狠狠地瞪了王恢一眼,说道:“王大人,您说得倒是轻松。
主动出击?您知道这得花多少钱、多少人力物力吗?而且这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输赢还不一定呢。
万一打了败仗,那可就是天塌下来的大事,咱们大汉可就麻烦大了!”
这两人就像两个杠精,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让谁,争得面红耳赤。
其他大臣们也分成了两派,支持韩安国的,站在一边像一群安静的小绵羊,时不时点头附和;支持王恢的,就像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七嘴八舌地表着自己的意见。
整个大殿乱成了一锅粥,那场面,比菜市场还热闹。
汉武帝看着下面吵得不可开交的群臣,心里那叫一个恼火。
他在心里暗自吐槽:“这些大臣们,平时一个个都装得人模人样的,关键时刻就知道扯皮,就不能有个靠谱的人,给我想出个真正有用的办法吗?”
就在这混乱得像一团乱麻的时候,一个年轻的身影从群臣中不紧不慢地走了出来,此人正是卫青。
卫青以前就是平阳侯曹寿家里的一个小骑奴,就跟现在公司里的小实习生似的,没什么地位。
后来因为姐姐卫子夫成了汉武帝的宠妃,他才幸运地进入宫中任职。
不过卫青这人,特别低调谦逊,还勤奋好学,在宫中这些年,不仅练得一身好武艺,对军事战略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就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武林高手,默默修炼着自己的武功秘籍。
卫青先是恭恭敬敬地向汉武帝行了个大礼,那姿势标准得就像经过专业训练的礼仪小姐。
然后沉稳地说道:“陛下,我觉得韩大人和王大人说的都有那么点道理。
和亲这事儿呢,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匈奴这个大麻烦,但就目前咱们军队的情况来看,准备还不是很充分,暂时用和亲来缓解一下边境的压力,也能给咱们争取点时间来准备。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