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书库

成佛的故事 无所求才有所得(第4页)

实际上,唐代的茶也确实是吃的,因为煎茶的时候还要放米、奶、盐、姜、葱和香料等等,相当于现在的麦片粥。

佛家忌五荤,可能不放葱,但那茶汤应该还是稠乎乎的,类似于可可,或者奶油蔬菜汤。

用开水冲泡散条形茶叶,是明代以后的事情。

宋代喝茶,又是另一番风味。

那时上流社会饮茶极其讲究,一般先要用纸将茶饼包好捶碎,再用碾子磨成细末,还要用茶罗去筛。

筛出来的茶末放进茶盅,加沸水少许便调成茶膏,然后再用沸水冲成茶汤,并且用茶筅(读如显)轻轻敲击,直到产生鲜亮雪白,名叫云脚的泡沫。

于是,茶香飘逸,汤花轻溅,水雾朦胧。

请问这是什么境界?

禅境。

事实上,宋代的茶和禅是同一种味道,那就是清新淡雅。

这甚至同时也是宋诗的味道。

与唐诗的浓烈如酒不同,宋诗总是有着淡淡的茶香。

比如: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或者: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实在是再寻常不过的场景。

是啊!

鸡鸣狗吠里,男耕女织时,稚气未脱的农家孩子在桑树下,一本正经地做着种瓜种豆的游戏。

羊肠小道上,斜风细雨中,行吟诗人骑着毛驴不紧不慢缓缓而行。

没有排场,也没有冒险,更没有张扬。

一切都那么平淡,又那么自然,还那么入诗入画。

如此味道,当然是茶。

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禅。

禅心,就是随所住处恒安乐。

禅意,则是一丘一壑也风流。

事实上,自从百丈怀海进行宗教改革,禅院的僧侣都要参加劳动自食其力,参禅与农耕就难解难分。

再加上赵州和尚的吃茶洗碗悟道法,修行学佛更是越来越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甚至就是生活本身,哪怕大多数人并不能悟得菩提智慧,哪怕农作不过做做样子。

这是一种人间佛法。

如此佛法是符合中华传统的,因为先秦诸子的思想就是人间哲学,儒家伦理则更是如此,只不过禅宗披上了一件袈裟。

脱掉那袈裟,同样也是春花秋月,同样也是家长里短,同样也是人间烟火。

不信,请看南宋禅师慧开的偈子: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