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也都是自然的。
因此,是人就要当人,是鸟就要当鸟,是什么就要当什么,包括猪、牛、马,都一样。
这一点,后面还会讲到。
把鸟当鸟,又该怎么做呢?
那就应该让它回归到大自然,住在森林中,飞进沙洲里,浮在水面上,吃泥鳅和小鱼,跟蛇在一起。
这才真是善待那只海鸟。
把它当国宾招待,反倒不对。
用庄子的话说就是: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己养,就是自己的生存方式。
鸟养,则是鸟的生存方式。
不要用“己养”
来养鸟,就是不要按照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理想追求去安排鸟的生活。
对待鸟是这样,人呢?
当然更该如此。
实际上,这里说的鸟,也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所有的生命体,包括子女和学生。
这里说的生存方式,也包括许多方面,比如饮食习惯和审美趣味。
庄子的故事,本来就是讲给人听的。
一个深刻的道理,也蕴藏在这里了。
什么道理?
己所甚欲,也勿施于人。
庄子说过这句话吗?
当然没有。
这层意思是我们总结出来的。
不妨再看海鸟的故事。
实话实说,鲁国那位侯爵大人还真没坏心,太牢和九韶在他看来也确实是最好的东西。
但他一片好意换来的是什么呢?自己心爱的海鸟被吓死了。
害人害己呀!
教训深刻啊!
这就告诉我们:
首先,个体和个体是不一样的。
你喜欢的,别人未必喜欢;你欣赏的,别人未必欣赏。
弄得不好,便南辕北辙,适得其反,好心真的变成驴肝肺。
所以:
不要把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哪怕那是一只鸟。
其次,问题也不在苦日子还是好日子。
那在哪里呢?
真实不真实,自由不自由。
鲁国的盛情款待之所以害死了那只鸟,就因为钟鸣鼎食对于它既不真实也不自由。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