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王延兴敛财发家的手段,那自然是花样百出。
不过,排首位的,非海运贸易莫属。
所以,王延兴对如何造更好的船,更快地跑船,总是不遗余力。
这些年以来,两个合作社的船,也是越来越多、越造越大、越跑越快。
事实上,他一折腾出点新技术,便想着在船上着落。
首先用上船的,自然是铁构件。
正因为铁构件的使用,泉州造船厂能造的船,才能越造越大。
刚全钢龙骨被造出来之后,在宝安的第二造船厂,已经开始尝试着造五千石的大船了。
这种新船,一改此前福船敦实的造型,而变得狭长:全船长达七十多步,宽将近二十步,吃水深度,一丈有余……这已经有了后世帆船的模样了。
当然,改造的,不只是龙骨。
此外,桅杆也改了,由原来的实心的粗大的木头,变成了由三根角钢为主干,再用钢筋按照三角支撑的结构链接的方式,制成的钢架。
改造后的桅杆更高了,强度和刚性更强,而重量,反而是轻了;当然,帆也改了,帆变成了三层,最大、最重的下层帆,还是用薄竹片为原料,再用麻绳编成可折叠的帆面,以保证兜住风之后,依旧有足够的强度;中层帆,则变成了细钢钎为筋,帆布为面的半硬帆。
这样,在保证有足够的强度的同时,重量大幅度下降;而顶层,却变成了软帆。
软帆的特点不用说,那就是比硬帆轻,能用在桅杆的最顶上,而不用担心,重心会因此上漂太多。
上中下三层帆面加起来,比起之前的帆面,大了一倍有余。
能兜住的风力,自然也是大大地提高。
不用说,改造后的结果,是船速的加快和运输效率的提高!
当然,操作的复杂性,也要高了一个层次。
最下面的硬帆还好,操作很简单,跟之前的硬帆相差无几。
可到了中帆,便需要牵扯到大量的缆绳的操作。
转动风帆的时候,需要十几个人配合进行。
但是,最麻烦的,还是最上层的软帆。
这种帆布收和放,都需要水手爬上桅杆去操作,麻烦不说,还危险无比。
所以,负责这最上面的桅杆操作的水手,也需要长时间的培养。
除了这操作层面的复杂,最大的问题,还是这么多新技术,集中用在一艘船上,所带来的大量的风险。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