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很幸运,在南京城陷落的那一刻他成功的逃了出去。
可是南京六部,大大小小上百位官员,又有几人能这样幸运,在数千骑兵的拼死掩护下,在城池陷落的最后一刻冲了出去。
都说最无情,读书人。
可是最有情义的,往往也是读书人。
历史上明朝陷落的时候,有卑躬屈膝,摇手祈降的阁老;可是在这片以忠孝传家的中华大地上,也有如张煌言,史可法,阎应元这样敢于以死报效大明朝,以死告慰祖宗三百年江山的英雄。
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从未中断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从来不缺有理想信念,为了追究心中的那一份执念,愿意为这个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人。
征服一个人的肉体容易,可是想要征服一个人的内心,几乎是不可能。
南京城陷落的那一天,就像是陈荐这样,敢于怒骂朱常洵的大臣比比皆是。
南京城的书院里,这里每一个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
这一次尽管东林的骨干,江南人心中的大儒杨涟,陈于廷,王允成……都站了出来,为福王继位的合法性,为这场兵乱的合法性进行宣告。
可是人心是一杆秤!
在场浩劫之中,被复社士子扭送到南京的左光斗,第一个死了。
当着朱常洵的面,他一头撞死在了南京奉天门口玉阶上。
南京城里,那些平日里被文官门黑成“三姓家奴”
的阉党成员,他们竟然在这样关系到自己生命和前途的时候,选择了一条与江南士子,平日里了解不同的一条路。
善于曲意逢迎,放纵君王,只为追求自己权利的阉党,在这样一次关键是选择中,毅然决然的站到了远在北京的皇帝那边。
昔年太祖靖难之役,不过只是扫清了方孝孺这一“腌臜”
的文官团体,后世的史书上为这位,更是刻意逢迎的方先生,塑造出了一个坚韧不屈,敢于直面死亡,堪比“于谦”
的大儒形象。
朱棣虽然早已经死了,可是仅仅只是一个方孝孺便让后代的“孝子贤孙”
们,不停的把这位明成祖拉出来一次次的“鞭尸”
。
而朱常洵登基的那几天,南京城六部尚书,朝堂从二品以上大员五人被杀,因为当街辱骂朱常洵而被南京乱军杀死的读书人,杀死的官员更是不下千人。
只是这一次,江南的文人却是死死的闭上了嘴巴,甚至也闭上自己的双眼。
……
芜湖和宁国的边界哨所,来来往往的行人商旅正在接受着检查。
突如其来的兵变,对这些生意人带来的影响并没有多大,毕竟他们只是一些小商人,哪怕是一些大客商,其背后的关系也是横行江南。
这次兵变给他们带来的唯一困惑就是来来往往的检查也变多了,而且街道上的乱民也多了起来。
就在这一队商人的身后,此刻正有十几个打扮寒酸,蓬头垢面的乞丐死死的跟在身后。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