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书库

第2章(第3页)

,又称“浊酒”

,酒味更醇厚。

去除了米糟,则称清酒。

将上面的档案对照起来看,就真相大白了。

原来周瑜和程普不和睦,只是出现在赤壁大战的短时间内,后来就完全化解了。

而且起因在程普,与周瑜无关。

周瑜气量大,始终不计较,结果不仅使程普惭愧佩服,更重要的是顾全了赤壁之战的大局。

史书中周瑜真实的人品,是大方、大义和大度。

陈寿笔下的“陈三点”

,与罗贯中“两小无良”

的“罗三点”

,显然有天渊之别。

问题就来了,罗贯中为何要把周瑜的人品,写成与真实情况绝然不同的模样呢?

谜团也要从陈寿《三国志》开始破解。

这部书为纪传体正史,是以皇帝的本纪,即正统皇朝的编年大事为经线,人物的列传为纬线,编织起历史的全貌。

但是三国分立,大家都称皇帝,选取哪家做本纪,也就是作为正统呢?两个原因使陈寿必须选曹魏。

一是事理。

曹魏最先称帝,而且皇冠直接从东汉献帝手中得来,用古玩收藏家的话来说,属于传承有自。

二是处境。

陈寿的书写于西晋,而西晋的皇冠又从曹魏得来;不以曹魏为正统,就是不以西晋为正统。

果真如此,陈寿不仅书写不成,小命都可能不保。

于是,本纪就放在记载曹魏历史的《魏书》中,比如《武帝纪》《文帝纪》等;而记载其他两国历史的《蜀书》和《吴书》中,其君主则被当作割据的诸侯来对待,君主编年大事被称为传,如《先主传》《吴主传》等。

陈寿此举,后来引起“尊刘抑曹”

人士的抵制。

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南宋朱熹《通鉴纲目》,就都改以蜀汉为正统来写三国历史。

东晋和南宋,都是中原汉族王朝灭亡之后,偏安江南的小王朝,处境与蜀汉类似,所以会有如此反应。

习凿齿的影响小,儒学泰斗朱熹的影响却很大。

《三国演义》恰好产生于朱熹之后不久的元末明初,所以有浓厚的“尊刘抑曹”

倾向,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而清代初年,毛宗岗全面整理《三国演义》,又在朱熹《通鉴纲目》的影响之下,再度加重了这方面的倾向。

比如开篇第一回,就是美化蜀汉君臣的“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全书的正面形象中,君主群体的第一主角是刘备,文臣群体的第一主角是诸葛亮,武将群体的第一主角是关羽;另外,蜀汉的人物,在全书中占据的文字分量也很大。

要“尊刘”

,就必须大力增添蜀汉人物的光辉,特别是孔明的光辉。

孔明出山第二年,就碰上赤壁大战,这正是增添他光辉的大好机会。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陪衬法,挑选著名的精英来陪衬。

陪衬者的人品和人才,处处都比他差一大截,处处都不是他的对手,孔明不就大放光芒了吗?不幸被选中的著名精英,第一位就是周瑜,另外还有鲁肃。

于是,“陈三点”

就变成了“罗三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