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真婶婶是雷厉风行的人。
事实上,余秋接触过的绝大部分杨树湾主妇都麻利又爽快。
板车第一趟运到田头的是九个装凉茶的大木桶,第二趟就变成了刚从铁炉拿下来的大铁锅。
谢天谢地,亏得她们回去的早。
刚看到祠堂飞翘的瓦檐,余秋就瞥见一个穿着开裆裤的小小子爬过了高高的门槛,直奔地炉而去。
孩子不懂事,见起锅烧火了,就以为有好吃的。
禾真婶婶一把捞起小东西,毫不犹豫地拍了顿屁股,把人又塞回祠堂里头去。
负责看管他的小姑娘慌里慌张地跑出来,她就帮老太穿了个针的功夫,不想弟弟便跑出来了。
余秋叹气,除了要拿土填了地炉外,井也加上盖。
这小姑娘自己才七岁大的孩子呢,又要帮着老太干活,还要负责看管弟弟,几双眼睛才够用?
“要是有托儿所就好了。”
陈媛眉头微蹙。
托儿所没有寒暑假,他们厂里头的孩子都是在托儿所长大的。
“对啊。”
郝红梅眨着大眼睛,“有托儿所阿姨看着,孩子也不会在外头乱跑生危险了。”
田雨侧过头,琢磨着杨树湾小学到底哪儿能腾出地方来。
这些小弟弟小妹妹的确得有人管啊。
余秋清清嗓子,直接转移话题“婶婶,咱们地炉挖在哪儿?”
杨树湾人不知道托儿所好吗?可是办托儿所难道不需要钱?这钱又从哪儿出呢?
城里头的托儿所大部分依托工厂存在,少部分则是街道负责。
农村几乎没有工业,这么多人从地里头刨食,连饭都吃不饱,哪里还能奢求其他。
禾真婶婶倒是乐观的很“以后肯定有的。
咱们杨树湾现在不就有小学了嘛。
地炉啊,地炉就挖在大沟边上,不怕烧了稻子,取水也方便。”
其他三个姑娘跟着高兴起来,还有人大声背诵“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我们昂迈进共产主义社会。”
余秋默默地看了她们仨孩子一眼,在心中叹气。
面包牛奶的确会有,乡村托儿所估计没有。
别说托儿所了,村小学撤并关门的比比皆是。
情况好点儿的直接成为城镇居民,次一些就是坚持求学的霜花男孩,最糟糕便是早早辍学。
田雨她们可不管这些,她们只想努力让自己插队的地方变得更好些。
女知青们跟在禾真婶婶后面挖地炉,夏天土壤湿润且松软,虽然她们力气不大,但一人一锹土,还是很快就挖出了一米深的坑。
禾真婶婶的地炉结构并不复杂,她只在坑底垫了几块石头,并不砌炉壁,就直接丢了树枝进去烧。
这树枝也是社员上山背的。
理论角度上属于偷。
因为现在山林也是归公家所有,私人就是去捡一捆柴,往大方向靠,都算走资本主义道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