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地方因战火影响,经济萧条、税收锐减,唯独明州的数据格外突出,呈现出一片繁荣之象。
「这怎么可能?」一位官员惊呼。
「两浙路多处成废墟,明州竟然如此繁荣?」另一位官员疑惑道。
「这明州的经济数目实在是异常,」一名大臣在会议上言,「两浙各地都遭受战火,唯独明州能如此繁荣,实在令人怀疑。
」
另一位大臣附和道:「听说明州四明山有一位落第秀才,名叫袁正,如今治理得当,或许这就是原因所在。
」
蔡京沉着脸,开口道:「各位大人,这明州之异象,是否与明教残余势力有关?」
众官员面面相觑,一时间无言以对。
童贯忽然站起来,嘲笑道:「蔡太师,您过于担心了吧?那不过是一个17岁的女娃娃,能有多大本事?」
蔡京微微一笑,目光深邃:「童大人,切莫轻视敌人。
此事或许并非那么简单。
我们应派人仔细查探明州的情况,若真有异象,应早做准备。
」
蔡京坐在主位,环顾众臣,缓缓道:「杭州知府祖书林已经举荐过袁正,我已上奏,请他进京任职。
至于那位女教主,童枢密说她只是个傀儡,不足为惧。
」
然而,蔡京心中暗自思忖:「这明州的繁荣是否与那位女教主有关?若她真有治理之才,岂能等闲视之?」
众官员们纷纷点头,决定密切关注明州的动向。
蔡京心中暗自思量,这明州的繁荣究竟背后有何隐情?那17岁的女教主是否真如童贯所言只是傀儡?
朝廷审议结束,蔡京回到府中,凝视着祖书林的信件,思绪万千。
他决定,必须深入了解明州,查清其中的真相,他叫来了心腹蔡忠,作为去往四明山的暗探,同时安排谢都管去送信祖叔林再访四明山。
而开封的皇宫中早已弥漫着一股繁荣与奢华的气息。
大殿内,宋徽宗赵佶端坐于龙椅之上,左右文武百官列席其下。
随着早朝的开始,各种奏章逐一呈上,朝堂中逐渐充满了讨论的声音。
蔡京站出来,向赵佶奏报:
「陛下,近日来京中流行的香皂和新式贵妇装甚得嫔妃命妇们的喜爱,据老臣调查,这些物品皆来自明州,源于一位名叫袁正的裁缝出身的落第秀才。
」
赵佶微微点头,显得兴致盎然:「哦?蔡卿,可有详细情况?」
蔡京继续道:
「陛下,这袁正乃是明州四明山的寨主,自他治理明州越州交界的山野一带,当地的繁荣盛况空前。
老臣近日收到杭州知府祖书林的来信,信中提及明州竟成为两浙路中唯一的繁荣之地。
」
赵佶眉头一挑,显得颇为感兴趣:「如此年轻的秀才,竟有此等才能?他的商品确实新奇,朕也听闻不少。
」
此时,尚书右丞李邦彦上前进言: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