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向来听妈和姐姐的,何况她对自家咸菜是相当有信心的,所以也跟着点了头。
“试试吧。
这饺子里还要用荤腥才香。
馒头和苞米茬子粥咸菜本钱就少一些。
应该也行吧。
是得换换样了。”
第二天来买饺子几个人看到没有饺子,变成了馒头粥和咸菜,有点儿失望,可在李素的提议下尝了一口咸菜,立刻改变了态度。
半个月之后,母女俩已经不再卖馒头了,而是只卖咸菜,就在学校门口的修车摊边上,一个小推车上三个咸菜坛子。
反正卖不了也不怕坏,都是盐腌的东西。
一来二去还真赚了。
等到张志凡上学的时候,刘家咸菜已经在附近有了名。
他们家院子里也放了不少咸菜缸。
而且王清云还在张志凡“无意中”
的启发下做出了不少不同口味的。
一改本地咸菜只有咸这一个特点,什么酸甜的,酸辣的,鲜辣的,还有用花椒油和辣椒油做出来的麻辣的。
口味多,东西干净,味道和口感都无可挑剔。
这样的东西怎么可能不被人喜欢。
刘素也是个聪明的。
看越卖越好之后,就固定每天带多少,卖光了就收摊。
没几天就掂量出了每日差不多百分之九十的售量,她就带这么多。
其实那个时候很少有人会出去买成品的吃喝。
一来是贵,二来也少。
咸菜是最常见的了。
虽然几乎家家老人都会腌,可味道每家都不同。
加上刘家的咸菜并不贵,算计一下也就是比自己腌贵了那么一点点,可人家还下了时间和人工了,何况自己在家做也没这个味道。
反正平均下来如果吃这些下饭的能少买些菜,甚至可以少买两次肉,肯定是很划算的。
所以固定客户有时候一星期来买一次,有吃得快的不差钱的甚至两天一次。
他们的生意的确算是红火。
生意不错,可张志凡上学就没那么舒心了。
上学的第一天下午他就碰上了大爷家的大堂哥张勤。
这个他两辈子都不待见的人这辈子还是没什么好样。
他比张志凡大五岁,现在已经五年级了。
这时候就开始不好好学习了,虽然还不至于逃课打群架,但罚站什么的都是家常便饭。
考试经常在倒数徘徊,为此老师多次找家长,结果他妈只有一句:“我们家孩子交给你们学校我们放心。”
就人品这一点,张勤远比不了大姑家的那对龙凤胎。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