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蓝戳的摊子,他的瓷片地道,研究二十年了。”
“那真是不短了人家燕京那位叫片儿白,他这是片儿蓝啊。
不过,这名字有点儿怪。”
老赵一乐,“蓝戳不是他本名儿,他姓徐,叫徐富贵。”
老赵一说这个,好像就有点儿绷不住,一余耀没有转题的意思,竟接着小声讲了起来。
二十多年前,蓝戳还是个瓷都郊县的庄稼汉。
因为家里困难,老琢磨着干点儿别的能多个进项。
那时候瓷都的古玩市场刚刚开始兴盛,他认识的一个邻村的老表入了行,在附近挨村收货,攒着不定期跑到瓷都的古玩集市上去卖。
有一回,他跟着跑了一趟,眼见着这老表摆出来一个十几块钱收的盘子,结果竟然上千块钱卖了。
好家伙,比抢钱还快 但是他小学二年级都没上完,大字不识几个,旁的也没记住,就记住盘底的款儿了,蓝的,圆的。
其实,那老表还不错,回来的路上提点了他两句,告诉他那个盘子上是清代的官窑款儿。
这瓷器也分年代,分官窑民窑,往往官窑更值钱。
要学瓷器,最好先学学款儿,什么圆的方的,篆楷。
可他的脑子里,老是想着有这蓝色的戳儿就值钱了。
而且如醍醐灌顶般自己活络开了,老瓷器还不好找么不过,平时就是见不到这种“蓝戳”
。
晚上回家,喝了二两小酒,他眯着眼睛一琢磨,突然想起一个没出五服的堂哥这个堂哥是屠宰场的,那白条猪身上,不也盖着“蓝戳”
么这不就是“官窑款儿”
么 于是,他就从村里找了两个着挺老的罐子,找了堂哥,在罐底盖了俩蓝戳。
不过,这是检验章,上面是年月日和检验合格的字样。
他却不想这个,自以为找到了发财的门路,也没找那个老表商量,又划拉了几件老铜锁、老镜框啥的,直接就奔市场摆摊去了。
结果,当天他成了市场上最大的笑话,满街的人都在讲这个。
人家也不知道他叫啥名儿,“蓝戳”
这个外号就传开了。
碰巧,那天逛市场的,有个陶瓷学院的老教授,心地好,坐在他摊子前聊了几句,指点了一番。
告诉他官窑款儿太多了,这个且得好好研究。
而且根据他的情况,识字不多,可以先从瓷片开始研究,胎质,釉色,画片,慢慢学,熟能生巧。
当天他被逛摊的臊了个彻底,就这个老教授推心置腹,没把他当傻子。
回去之后,他憋了一口气,也记住了研究瓷片。
那时候,瓷片不值钱,他研究起来也没什么花销。
同时,也开始学习各种官窑字体和陶瓷史。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二十年的光景过去,到现在,谁也想不到,一个原本大字不识几个庄稼汉,在瓷器上的造诣已经不是那些个所谓的砖家能比的了。
他现在也在古玩市场开了店。
不过,依然对瓷片情有独钟,哪怕利润不算太高,但一直不曾放手瓷片生意。
余耀听完,心说,这蓝戳,可比那个卢记瓷行靠谱多了,应该建议下老黄和他长期合作请牢记收藏,网址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