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县。
县衙里,辛璩正在被几个武人跟着,整天头也没法抬的跟本地的主簿、县丞,整理澄城县境内的文档和户籍。
要说这群循吏,还是很有本事的。
短短一个月,澄城县内有多少土地,有多少人口,甚至能征多少税赋,他们全部算得清清楚楚。
更重要的是,王三要他们根据山川走向,重新划分乡村,这些人真的按照本地的地图和县志,给王三弄了一套八乡法。
整个澄城县,在弘治年整理了一次,将五十六个里,整理成了三个乡,分别是:东南太平乡、东北甘泉乡、西北王官乡,并且缩编成四十个里。
其中王三聚寨的地方,就是王官乡境内的圪垯山。
而这一次,重新调整的区划,变成了五十六个村。
每八个村一个乡,此外,还有军屯的农场,从第一到第六。
县内部也划分成了城区,城区下设街道。
澄城县城区改成了三个,然后还有其中东城没有区,而是设成第六农场,作为军屯用。
这样一来,澄城县八乡六场三区的框架算是奠定了。
很是细碎,不过王三只是拿澄城县试验,之后要是不妥,再调整就是。
划定完这些资料,大同军控制的总人口也就清楚了。
八乡人口四万六千七百余人,六场人口两万四千六百七十余人,三区人口八千两百余人。
总人口:七万九千五百八十余人。
当然,这个数据还是在每天变化的,因为不断有外来的流民逃难过来。
王三也是照单全收,将流民集中起来,开始干活。
反正只要给口吃的,让他们弄点土,挖挖沟渠,他们还是能做到的。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