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马尼埃·曼恩中校,阵亡于1916年3月5日。
李凡特·克吕尔少校,阵亡于1916年2月28日。
让·费德森上尉,阵亡于1916年3月1日。
皮埃尔·乔治·弗拉蒙特上尉,阵亡于1916年3月4日……
伴随着钟表单调的滴答声,让·德内尔呆滞地凝视着桌子上的合影。
这是摆在房间里唯一能证明他曾参加过大战的物件,要不是为了让罗贝尔认识自己的亲生父亲,恐怕连这张合影都不会摆放在能被人看到的位置上。
榴霰弹把人打成漏勺,马克沁将人撕成烂肉,掷雷器让人碎作一地,毒气使人在绝望中等死,最后榴弹再将死人和活人一起掩埋。
这些事情德内尔并没有对罗贝尔隐瞒,但年轻的罗贝尔丝毫没有被吓倒。
正相反的是,这些干瘪的描述让他越发敬佩经历了这一切的生父和养父。
“战争绝不是个好东西,于我而言,父辈在战争中带来的最宝贵的东西不是其他,正是法兰西永久的和平。”
养子所追求的和歌颂的正是如此,但是在德内尔眼中,他的实践与目标实在是南辕北辙。
罗贝尔,或者说年轻人共同的特点,就是常常容易被理想主义所鼓舞,满腹战斗热情。
虽然号称追求和平,但是却很难认可以冲突双方的妥协和让步作为追求和平的手段(而愚蠢的法国政客却是另一个极端,他们只会单方面的让步——那不是妥协,是投降)。
他们更倾向于去消灭“和平的敌人”
,目前为止,最好的靶子就是希特勒了。
推翻希特勒是当代年轻人中最流行的话题,无论是叫嚣再次惩戒德国的爱国青年,还是狂热支持斯大林主义的左翼进步人士,在对待希特勒的态度上倒是空前一致。
即使德内尔始终不能理解的极右翼分子,他们捍卫希特勒这个靶子的“活力”
也清楚地展现在市民面前。
这些人跟1913年那些热衷对德复仇的年轻人没有太大区别:一方面歌颂和平与繁荣,另一方面却不肯对邻国人民有丝毫的谅解和宽容。
反对希特勒可能是对的,但认为“德国人生来野蛮邪恶,所以才会让希特勒上台”
无疑大错特错。
扪心自问一下,希特勒之所以能上台,共和国对德国过分的欺压难道就没有什么影响吗?国社党的支持率不正是在鲁尔事件后才一路飙升?
“我们要歌颂追求冒险的热情、歌颂劲头十足地横冲直撞的行动。
英勇、无畏、叛逆,将是我们诗歌的本质因素……我们要歌颂战争——这清洁世界的唯一手段。”
在德内尔年轻的时候,意大利人菲利波·马里内蒂在《未来主义宣言》中的陈述几乎鼓动了所有的同龄人。
如今虽然主流舆论都在强调和平,但德内尔丝毫不怀疑,这些煽动性的文字依然能引起青年的躁动——尽管他们常常会用“保卫和平”
来掩饰对战争和英雄主义的向往。
必须用武力手段“保卫和平”
对于法国人而言当然不是事实,现在法国在外交上仍有斡旋回转的余地(如果博诺外长不负众望的话)。
青年们在不痛不痒地谴责一番旧盟友日本之后,便继续将矛头对准了希特勒。
他们追求的离正义相去甚远,更多的是优越:一个民族胜于另一个民族,一个阶级胜于另一个阶级……
要是法兰西的政客和年老的将军们能将他们十分之一的自卑分给给年轻人,并且吸收他们十分之一的狂妄,法国绝对会成为人间天堂。
罗贝尔年轻偏激的举动让德内尔越发绝望,他认定是自己忽视了罗贝尔的教育,才导致养子向着他幻想中的战场一路飞奔——尽管他绝对不会承认自己参军是因为对战场的憧憬。
他明明可以成为一个航空工程师的……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自古深情留不住,总是套路得人心。苏殷自从被绑定反派系统以来就勤勤恳恳的完成任务,无一失手。每一次任务都完成的非常完美,成功取得人人喊打的反派Boss头衔。当然最后他也成功的被主角干掉了,再一次印证了反派死于话多的真理。真是可喜可贺可喜可贺。可是有一天主脑突然告诉他,由于许多反派死的太冤,集体暴动导致世界不稳,让他去改变反派的命运。exm???这活可不好干呀!各位书友要是觉得快穿反派话不多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
郎君金榜题名,糟糠妻被骗下堂。天灾人祸频频,下堂妇死得凄凉。重生归来,她不仅要踹渣夫夺家产,还要在天灾荒年,广积粮高筑墙,过上悠闲好日子...
穿越到自己写的书里,换做任何人都会欣喜若狂,可温亦谦却有点慌。早知道我就不写黑暗文了,随便出个门都能遇到几个变态杀人狂,这谁顶得住啊s黑暗风,沙雕向。...
大胆开个预收穿成病弱反派的未婚妻以下是本文文案穿成男主无c文中不配拥有姓名的反派病弱同桌,身娇体弱一步三喘的覃莳得到了一个学习系统。努力学习可续命,可惜系统十分抠门,覃莳头悬梁锥刺股却依...
世界被拯救了。因为我需要一个地方发表文章。...
兵王,这是在任何一部字典上都查不到的词,士兵创造这个称呼仅是为了表达对他们中间绝对佼佼者的敬佩和尊敬兵王,士兵中的王者,他们仅仅是士兵中的王者,也许他们永远也成不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将军,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