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昭看出高句丽的战术有变,他们不想再从李昭的手里夺城,李昭却想再接再厉夺他们的城。
一向只用计而不与人力战的李昭,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夺城可以,却不能让太多的人去送死。
这也是为什么李昭虽然打了不少的胜仗,却一直没有传出兵马损失惨重的消息,没有兵的人,好不容易攒了点人,万万不能挥霍。
李昭打得小心,而也有人分析着她几次与高句丽的交战,真心实意地夸赞。
“不错,是个打仗的好苗子,虽然知道要攻城,却更记得护着将士们的性命,要知道她在高句丽,能救回隋人数万,却不代表还有那么多的隋人供她救,手里的兵,死一个少一个,城就算拿下了也要人来守,兵不死,城就有。”
要是李昭听到如此评价,定是要上前喊上一句先生知我,只是眼下没机会与这样的人碰上。
而大隋随着杨广的兵马调集而来,立刻引发一场大仗,自称有一百多万大军的大隋兵马开赴高句丽,本意兵分三路于平壤会师打下高句丽,不想却是惨败。
本来杨广令天下兵马汇于涿郡,征发了江淮以南水手一万,弩手三万人,岭南排镩手三万人,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五万剩送到高明,用来装载衣甲帷幕,还征发民夫以供军需。
然至秋七月,征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明及洛口诸仓米到涿郡,船只相次千余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长期往来在路上的有数十万人,挤满了道路,昼夜不停,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
本来杨广的打算是以来护儿率军从海上进攻,突袭平壤,而令宇文恺修筑浮桥,浮桥修成后,隋军从西岸进攻,可是
在浮桥延伸到距离对岸还差数米的位置时,高句丽趁机攻击,隋军无法登岸,又因后面跟着的兵马太多而无法退去,死伤众多。
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与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等皆战死。
隋军敛兵,少府监何稠接桥,大军接连接进,大战于东安,击败高句丽军,死亡上万人,隋军乘胜包围辽东城,于此时高句丽称降,死伤无数眼看就要攻破辽东城……
杨广早在辽水会师时,杨广说现在是“吊民伐罪,非为功名”
,为了防止将领轻兵掩袭孤军独斗去争取功劳名声以邀勋赏,所以命令他们分为三道,但凡有攻击军事行动,必须要三道之间相互通报,不许轻军独进,而且军事进止都要先奏闻杨广,等回复命令。
辽东城的高句丽军数次出击不利,于是婴城固守。
隋炀帝下命令攻城,又命令诸将,如果高句丽要投降,就应该安抚接纳,令高丽句守于辽东,反反复复,打得大隋的将士身心疲惫。
辽东城要说离得本溪也近,只是辽东城重兵把守,李昭不敢轻易妄动,而水战离得李昭远得很,虽然有心救人,却也是鞭长莫及。
等隋军攻到辽东城时,隋将们得杨广的诏令不敢不从,李昭却没有收到的,故而兵起之时,她知道正面的隋军攻打高句丽,二话不说配合从后攻出,管你高句丽降与不降,先把城拿下再说。
本来反复的战局随着李昭攻破高句丽,好些人都暗松一口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事事都要禀告杨广,事事都等杨广同意再打,不知延误多少战机,而眼下与高句丽的一战,总算拿下辽东城,而且捉住了高句丽的皇族,婴阳王的亲弟弟。
杨广收到李昭已经与大隋的兵马合兵夺下辽东城消息的时候,却已经有人参起李昭来。
话里话外无非都是指责李昭抗诏,不遵诏令,竟然有违陛下安抚招降高句丽的意思,直接将城给破了,还将陛下放在眼里吗?
事隔一年半,李昭被召到杨广的面前,参李昭的人在看到李昭的时候,虽说身着铠甲的李昭英姿飒爽,但是想到她立下的战功,她的功也是李家的功,在他们随着杨广出征却损失惨重的情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自古深情留不住,总是套路得人心。苏殷自从被绑定反派系统以来就勤勤恳恳的完成任务,无一失手。每一次任务都完成的非常完美,成功取得人人喊打的反派Boss头衔。当然最后他也成功的被主角干掉了,再一次印证了反派死于话多的真理。真是可喜可贺可喜可贺。可是有一天主脑突然告诉他,由于许多反派死的太冤,集体暴动导致世界不稳,让他去改变反派的命运。exm???这活可不好干呀!各位书友要是觉得快穿反派话不多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
郎君金榜题名,糟糠妻被骗下堂。天灾人祸频频,下堂妇死得凄凉。重生归来,她不仅要踹渣夫夺家产,还要在天灾荒年,广积粮高筑墙,过上悠闲好日子...
穿越到自己写的书里,换做任何人都会欣喜若狂,可温亦谦却有点慌。早知道我就不写黑暗文了,随便出个门都能遇到几个变态杀人狂,这谁顶得住啊s黑暗风,沙雕向。...
大胆开个预收穿成病弱反派的未婚妻以下是本文文案穿成男主无c文中不配拥有姓名的反派病弱同桌,身娇体弱一步三喘的覃莳得到了一个学习系统。努力学习可续命,可惜系统十分抠门,覃莳头悬梁锥刺股却依...
世界被拯救了。因为我需要一个地方发表文章。...
兵王,这是在任何一部字典上都查不到的词,士兵创造这个称呼仅是为了表达对他们中间绝对佼佼者的敬佩和尊敬兵王,士兵中的王者,他们仅仅是士兵中的王者,也许他们永远也成不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将军,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