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高祖开国已有一百三十八载,历经七任皇帝,王朝渐渐衰退,国力不比开国之初强盛。
先帝子息单薄,后宫嫔妃众多,却只得了一子一女。
直至驾崩时,幼子不过十岁,难当大任。
为保江山社稷,先帝临终前钦定顾命大臣摄政。
他没有选择德高望重的老太师,也没有选择门生遍布的丞相,而是选择了年仅二十二岁的冯归晔,还封了摄政王。
冯归晔出身将门勋贵,祖上是开国时和高祖一起打江山的靖国公,高祖还加恩三代始降。
虽说传到冯归晔身上已经只剩下一个靖豫伯的爵位,到底有个好出身。
他本人亦是年少有为,十四岁便跟随父亲一起奔赴战场。
两年后靖豫侯战死,年仅十六岁的冯归晔一人撑起冯家,率领冯家军抵御云羌的入侵,成为大宁举国皆知的护国战神。
几年下来,冯归晔不仅抵住了云羌大军,甚至还将疆域往外扩张了不少。
打下赫赫战功的同时,爵位也从伯爵一路升到了公爵。
如此军功显著,的确有资格担当顾命大臣。
而先帝之所以选择冯归晔,也是有多方考虑。
首先,冯归晔手握重兵。
虽然过于年轻、资历不足以服众,但凭借手中的兵马,总不至于底气不足。
其次,冯家是将门。
曾经冯家是个大家族,但经年征战,如今已经凋零了,嫡脉旁支加在一起也不过两手之数。
尽管冯家是勋贵,开国勋贵之间互相联姻、关系盘根错节,但百年下来也大都败落了,冯家和文臣又一贯没有太多联系。
可以说,虽然出身大家,冯归晔却也相当于是“孤臣”
。
再者,冯归晔年轻,文臣武将又向来关系不睦。
冯归晔摄政,必然会对上太师和丞相。
冯归晔有“摄政王”
之名、手握五十万冯家军,太师和丞相则有着累年经营下来的人脉、门生众多,两方平衡,互相制约,不至于有哪一方一家独大、把持朝政。
先帝为了幼子思虑周详,临终前的安排已是尽量妥当。
他唯一没有料到的是冯归晔的野心,然而只此一点就足够他一切安排都落空。
小皇帝刚登基,冯归晔就利用军队将太师和丞相强行压下。
自此,朝中只有他一人的声音。
冯归晔大权在握,以摄政王之身行皇帝之事,甚至于就连玉玺都在冯归晔的摄政王府里。
真正做决策的人是谁,满朝文武都心知肚明,龙椅上坐着的小皇帝不过是摄政王手中的傀儡。
从二十二岁到三十岁,整整八年,冯归晔一直是大宁实际的主宰。
他借口小皇帝尚未及冠,迟迟不肯放权;有保皇党提出“成家立业”
,他便因此一直拖着不让小皇帝大婚。
流言四起,议论者众,冯归晔却丝毫不曾掩盖自己的野心。
他满心权欲,对段氏皇室毫无敬意,唯一放在眼里的只有占据正统名分的小皇帝。
即使段菱语贵为长公主、对他几番求,冯归晔也从来都没有在意过她。
数日前,云羌的国抵达京都。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