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徐的男子,目光地打量着苏宸,看他穿戴简单,脸上都是汉字,没有穿着士子贡士的襕衫,有些好奇。
苏宸拱手行礼道:“不敢当,晚辈见过这位先生。”
韩熙载继续介绍道:“我这位徐贤弟啊,姓徐名锴,字楚金;在朝廷时,与我交情莫逆,曾同为秘书省校书郎,目前是集贤殿的大学士,过来到润州公差,顺道看望我这老友来啦。”
“原来是徐大学士。”
苏宸心中微动,这是南唐二徐之一啊,徐锴与徐铉可是南唐朝廷的两位肱股人才。
不过,徐锴从政能力一般,但学富五车,精通文字训诂学,相当于南唐的一部活字典。
据传,李煜得了一本古《周载齐职仪,整个江东无人通晓此书,他请教徐锴,这徐锴却能逐一注释解答,无所偏漏遗忘。
徐锴对苏宸那自成一家的“瘦金体”
毛笔楷书,印象深刻,颇有唐朝褚遂良、薛曜的笔法传承之遗风,只是更加特殊,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天骨遒美,给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感。
“苏宸公子年纪有多大,可曾参加去年的科举秋闱?”
徐锴心生爱才之心,饶有兴趣问道。
苏宸尴尬,摇头道:“没有参加,其实我……只是个州府书院的生徒身份,没有毕业,就辍学了。”
“肄业生徒?”
徐锴有些惊诧,州府有书院,在书院学习就是生徒的身份,如果没有毕业,中途退学,就是肄业了。
由于南唐的科举效仿唐代旧制,虽然也有一些改制,但总体差不多,主要设进士科,还不像宋明时期三级科举制,有秀才、举人这些身份。
而唐代的秀才,与宋代的秀才,明清的秀才都是不同意思。
南唐的进士科,沿袭唐代余习,诗赋为科考的主要内容。
不过,南唐三位帝王对科举取士的态度有所不同,因此考试内容也有一些变化。
比如烈祖李昪在位时,重视儒吏,以经义法律取士为官,力图革除武人为官之弊。
登基不久便下诏曰:“前朝失御,四方崛起者众。
武人用事,德化壅而不宜,朕甚悼焉。
三事大夫其为朕举用儒吏,罢去苛政,与民更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